慈爱心灵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8096

视频版【博客BH|视频音频+图文】着相是非相——讲述于观音堂 2020-01-31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0-1-31 17:55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白话佛法【有声大字幕+文字+美图】着相是非相——摘录卢台长讲述于观音堂

2020-01-31



https://video.wixstatic.com/video/f7d47b_c5e01956e2714f029c59165ed42f4b6f/480p/mp4/file.mp4?0 


 白话11册后未成册】讲述于观音堂【视频音频+笔记美图】合集 


 讲述于观音堂视频批量下载 


 讲述于观音堂笔记美图批量下载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正文


《金刚经》说“不住相生念”,就是说,你不要着相执着生出来的念头,就是自己不因看到别人或事物产生出念头。举个例子,今天你看见比尔盖茨了,你就住相生念,你生出来的念头是不是一定跟他有关系?今天你没有看见比尔盖茨,而是看见一个很穷的人,又影响到你生出的念头了吧?所以,《金刚经》里面说“不住相生念”,就这么五个字,里面有很多的含义。男人们在一起谈得很开心,这个时候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走过来了,你脑子里生念头了,这个生念头已经让你住相,为什么?你看到她这个相,住在你的脑子里,你讲出来的话,接下来做出的行为肯定会不正常。


行善行而不住善业,就是说,我今天做任何善事,我没有觉得它是善事。如果你主观的“我”不存在,就是说,你做好事做得多了,你根本没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。那么师父问你们,如果你主观的“我”已经不存在,客观的“我”在哪里存在呢?主观的“我”是什么?就是“我认为”。今天你去开会,不想发表任何意见,你就是去混混,你不管别人说什么,如果你主观的“我”没了,客观上你怎么会有意见呢?如果你今天开会就是想去发表自己意见的,觉得别人左不对、右不对,你有主观的“我”,你到了那里,客观的“我”就存在了。很多人参加会议就是去打瞌睡,找个柱子后面坐着,躲起来,闭着眼睛睡觉。


师父跟你们讲,行善行而不住善业,去做善事,而不去感受自己正在做善业,就是不住相布施。如果主观的“我”不存在,客观的“我”也不存在,那么,客观的众生当然也不存在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如果你没有把自己当回事,哪怕别人在开会的时候不点名讲谁不好,其实他没有指名道姓,你干嘛要去对号入座呢?有众生吗?很多人死要面子,觉得别人又在讲自己了,现实中谁讲你了?你连自己都没了,别人在讲谁?要记住,客观的“我”不存在,客观的众生当然也不存在,很多人死要面子就是执着,就是执着于我相,执着会产生业障。


所以,度众生实际上是众生早就被度了,当你去度别人的时候,实际上别人早就被度了,你要这么想。你去度众生,你是谁?别人要等你去度?其中的道理很简单,佛陀讲了,每个人都有佛性,别人早就有佛性,不是你去度他的。比方说,这个箱子里早就有很多东西,不是说是你放进去的,而是你拿把钥匙帮人家把箱子打开了,猛地一看,原来他家里有这么多东西,先前他找不着,是因为没有用钥匙去打开箱子,现在明白了吧?师父告诉你们, “无众生相”就是“无我”的异名,因为众生心中早已有佛,“无众生相”就是你心中没有太多的感觉别人怎么看我,别人怎么说我,实际上就是“无我”的异名,“无我”是什么?就是没有自己。


一个人寿命的寿并不重要,但是所有的众生都执着于生命、寿命。师父问你们,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活得长一点,每个人都有寿命,过生日不就是在过寿吗?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活得长,避开夭折。如果你是“无我相”,没有自己的,说明你已经避开了死亡。佛经上讲,纵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,虽然你已经知道生命有生就会有死,却仍然执着不放自己的生命。很多人明明知道终有一天会跟这个人吵的,我就一定要找理由去吵。你们要记住师父的一句话,我们人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能成功,我们还要执着地去做,我们明明知道这个事情是我们不能做的,我们还执着抓住不放,这就是造成痛苦的原因之一。然而,对于“无我相”的人,就是没有自己的人来说,不管是明天死亡还是一万年之后死亡,他的心中是没有差别的。



--- 以上内容排版、视听资料处理等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,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护法菩萨原谅!请各位师兄原谅!


   >白话佛法学习<  

      >广播讲座合集<      

>有声大字幕【白话佛法】视频<

        >佛言佛语美图<      


文章推荐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慈爱心灵

GMT+8, 2024-11-23 10:12 , Processed in 0.098619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慈爱心灵 X3.4

© 2001-2020 慈爱心灵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